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长心理 > 新行为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及强化理论

新行为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及强化理论

2024-07-04 04:41:53 [职场心理] 来源:重庆果琦琳

斯金纳是新行性条新行为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创始人,其学习理论和华生的为心行为心理学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,华生认为“没有刺激,理学理论就没有反应”;斯金纳则并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,代表他认为这一观点不够全面和准确,人物并提出要注意区分“引发反应”和“自发反应”,斯金射实继而提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。操作斯金纳的验及贡献在于,通过动物实验发展了学习理论,强化揭示了人和动物的新行性条基本学习方式,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为心原理。所谓的理学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,就是代表一种在刺激控制下形成操作性反应的条件反射。这里的人物“操作”主要强调的是个体“操作”环境产生期待的结果。斯金纳认为,斯金射实一个操作发生后,给予强化刺激,那么这一操作再次出现的概率就会提高。同时他还指出,“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,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,它的力量就会消退”。当然,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会随着强化的停止而马上消退,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慢慢消退。而消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,取决于行为本身力量的强弱。

在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中,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:强化物:包括积极强化物,如水、食物、奖励等;消极强化物,如批评、或用于惩罚的各种手段——电击、噪声、强光等;条件性强化、强化程式、行为塑造。斯金纳指出,“教育就是塑造行为”。当然,斯金纳的理论来源于他的实验,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来的研究结果。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,斯金纳的 “斯金纳箱”实验,就是揭示的这一原理。

实验1:将老鼠放进这个斯金纳箱,箱子中的老鼠只要按压一个杠杆就会得到一件食物。实验之初,老鼠在箱子里只是胡乱跑动,这一过程中会不经意地碰到杠杆,这时它就可以获得一个食物。当然这时的老鼠还没有意识到杠杆和食物的关系,所以它依旧是胡乱地跑动,然后又在不经意间碰到了杠杆,于是又得到了一个食物。经过一段时间后,实验人员发现老鼠压杠杆的次数在增加,最后老鼠会通过不断的压杠杆来获取食物,它们学会了用压杠杆获取食物的方法。老鼠之所以学会了通过压杠杆获取食物的方法,主要是对其行为——“压杠杆”的鼓励,强化了这种学习行为。在这个实验中,“强化物”就是用来刺激老鼠不断去按压杠杆的食物,食物刺激老鼠按压杠杆的过程即一个“强化”。从这个实验得出的观点是:行为的习得,是通过强化实现的。譬如,一个儿童喜欢在纸上乱画,如果每当大人看到他的这一行为时,就会对他进行表扬或者给予奖励,他就会更加的喜欢在纸上乱画,大人的表扬和鼓励就起到了一种强化作用。当行为者感觉到“行为”与“奖励”是有联系的,他就会为了这种奖励去学习。实验者就是通过将行为与奖励不断重复,使之建立联系,而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。

实验2:将一只小老鼠放进带有杠杆的箱子。小老鼠在箱子中乱跑时,如果按压了杠杆就不会受到惩罚;但如果它没有按压杠杆,实验者就会给箱子通电,让老鼠感觉到不舒服。实验到最后,小老鼠学会了按压杠杆,把它放进盒子后,它会立即直奔杠杆,以逃离电流的惩罚。但是如果实验者一旦不给箱子通电,小白鼠按压杠杆的行为就会迅速消退。可见,“惩罚”对于学习而言,虽然可以迅速建立行为模式,但是一旦惩罚消失,行为模式也会迅速消失。因此,从长远看,惩罚并不利于行为的习得。

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还提出了连续强化和间歇性强化。连续强化是个体每次出现正确反应后,都将会获得奖励,从而提高这一反应的频率。如下面这个实验。

实验3:实验者将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,开始时,胡乱奔跑的小白鼠每次无意间按压杠杆后都有食物掉下来,后来实验者开始降低供给食物的频率,最后降低到每隔1分钟后,小白鼠按压杠杆后概率性掉落食物。实验的结果是,小白鼠从开始会不停地按压杠杆,到最后每间隔1分钟按压一次杠杆。

当实验者停止食物供给后,小白鼠的行为消失。由此证明,当个体每次出现正确反应后都提供强化物,可以使其这一行为反应的频率提高。也就是说,在连续强化下,习惯行为的速度会更快;但一旦连续强化消失,行为便会消退。

实验4:斯金纳将一只饿了很久的小白鼠放入 “斯金纳箱”中,当乱跑的小白鼠按压杠杆后,并不会每次都有食物掉落下去,而是概率性地掉落。最后,小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。

然后,实验者开始对食物的供给降低频率,即便小白鼠不停地按压杠杆,也不会次次都给它食物,随着食物投给的频率降低,小白鼠按压杠杆的学习行为并没有发生变化,直到后来在小白鼠按压40—60次后,才给他提供食物,但小白鼠仍然会不断按压杠杆,这一行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。也就是说,在部分强化的情况下,就算强化停止,个体习得的行为会保持的时间也会存在一段时间。

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,不同的强化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。实验3的结果是,行为学得快,消失也快。实验者认为,当连续的强化停止后,个体就会认为强化物不会再出现,从而放弃某种行为。而间歇性强化则会让个体心存一份希望,所以行为消退的会更慢一些。

斯金纳正是通过上述实验发现强化作用对动物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,并将这一发现推广到人类的学习上。他指出尽管和动物学习行为相比,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更为复杂,但还是需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。操作性条件反射具有这样一个特点,那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并不同步进行,而出现在反应发生后,即伴随这一反映出现的。也就是说,只有在机体做出所希望的反应后,才能获得奖励,即强化物;通过强化物的刺激,这种反应会不断得到强化。斯金纳指出,个体习得的一切行为,都有赖于操作性强化。因此,可以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改变他人的反应。正是源于强化作用的认识,他提出在教学方面,教师应该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给予强化,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。

(责任编辑:人际关系)

推荐文章
  • 相亲第二次见面就牵手合适吗,注意这3点

    相亲第二次见面就牵手合适吗,注意这3点 相亲是一种传统的婚恋方式,通过相互了解来寻找合适的伴侣。在相亲过程中,有些人可能会在第二次见面时就产生牵手的冲动,但是否合适呢?以下是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:1. 相互了解程度:第二次见面时,你们之间的了 ...[详细]
  • 适度原则指的是什么?适度效应的例子和启示

    适度原则指的是什么?适度效应的例子和启示 适度效应指当信息的难度处于中等程度时,则该信息既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兴趣,又能通过他们的努力得到理解。从广义上来讲,适度原则的范围相当宽泛,同时其应用历史也很长,是很难将其具体地限定于某一年某一人发现的。 ...[详细]
  • 什么是外部语言?有哪些特点?

    什么是外部语言?有哪些特点? 外部言语,言语之一,同内部言语相对。是指用于交际的言语。它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。其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。人们的思想本来是“隐蔽”在自己的头脑中的,借外部言语把思想“提取”出来,即通过口 ...[详细]
  • 什么是闪光融合现象?闪光融合现象举例子

    什么是闪光融合现象?闪光融合现象举例子 闪光融合现象是指光刺激视觉器官时,如果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,那么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,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刺激,而是连续的刺激了。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,叫做临界频率。临界频率是由光的强度、光的 ...[详细]
  • 晕轮效应的例子和启示

    晕轮效应的例子和启示 晕轮效应是什么意思?晕轮效应,又称光环效应等,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。晕轮效应是由测量心理学大师爱德华·桑戴克于1920年提出,并通过研究证实。1915年,桑戴克对两家大型工业企业 ...[详细]
  • 幻觉的常见表现形式和症状分类有哪些?

    幻觉的常见表现形式和症状分类有哪些? 幻觉的常见表现形式和症状分类有哪些?幻觉按结构性质可以分为原发性幻觉、妄想性幻觉、真性幻觉、假性幻觉、精神性幻觉、思维鸣响等。幻觉按附加条件可以分为功能性幻觉、反射性幻觉、入睡前幻觉、心因性幻觉、暗示 ...[详细]
  • 什么是投射效应?投射效应的生活例子

    什么是投射效应?投射效应的生活例子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“疑邻盗斧”,意思是说,有一个人怀疑自己的邻居偷了自己家的斧头,因此他看邻居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在偷东西,无论邻居做什么,他都感觉人家像小偷。但最后他却发现,自己家的斧头根本没有丢。这就是 ...[详细]
  • 器质性兴奋的临床特点

    器质性兴奋的临床特点 器质性兴奋:脑动脉硬化、脑外伤、老年性精神病等,都可有兴奋躁动,称为器质性兴奋。其临床特点是:行为动作笨拙、杂乱而带有冲动性,其动作行为也缺乏目的性与指向性。器质性兴奋时,行为具有很大攻击性。这种兴奋 ...[详细]
  • 如何在吵架后恰当地哄女友?

    如何在吵架后恰当地哄女友? 吵架是情侣之间难免会遇到的问题,而在吵架后如何恰当地哄女友则显得尤为重要。正确的方式不仅可以化解矛盾,还能增进彼此的感情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吵架后恰当地哄女友。1. 冷静下来在吵架过程中,双 ...[详细]
  • 什么是等待效应?等待效应给人的启示

    什么是等待效应?等待效应给人的启示 什么是等待效应?等待效应是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、行为等方面的变化。利用这种效应,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对新任务的等待心理,以促进人的工作兴趣、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。叶圣陶说过:激昂处还他个激昂,委 ...[详细]
热点阅读